“一天就亏掉了之前一整周的收益,是不是‘破净’潮又来了?”最近,投资者琳琳(化名)向《金融时报》记者抱怨,自6月以来,她持有的理财产品收益经历了“大起大落”,“从六月中旬到现在,我投资的几款理财产品要么收益为负,要么收益为零,没赚到一分钱。”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理财产品收益波动有所加剧,部分产品连续数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净值回撤,这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担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一轮理财产品收益波动是暂时的,并不会引发大范围的“破净”潮。“下一步,债券市场还可能继续‘走牛’,因此,理财产品的净值还有可能得到较快回升。”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收益“腰斩” 多款理财产品“破净”加剧
“6月初的涨势还挺好的,大概从6月15日开始,理财产品连续亏了一周多。”琳琳说,今年年初以来,她将2万元投入了一款中风险的理财产品中,之前每个月能有将近100元的收益,然而6月的收益近乎“腰斩”。
受到存款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市场重获青睐。然而,最近两周,部分产品收益波动的加剧,让刚刚从“破净”潮中复苏的理财市场再度回到“风口浪尖”。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Wind数据时发现,剔除近六月无净值的产品,截至2023年7月4日,全市场共有893款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其中,有10款理财产品单位净值不及0.8。
从产品类型来看,出现“破净”的大多为风险等级相对较高的偏债混合型和股票型理财产品。
据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统计,近1个月混合类与权益类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下跌。截至6月15日,理财公司混合类公募理财产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为1.4%,破净产品数量占比升至23.7%;理财公司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平均年初至今收益率为-2.9%,较5月中旬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理财产品所属的机构来看,有不少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登上了 “破净”榜单。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一款ESG理财产品自6月以来一直处于“破净”状态。产品的基本信息显示,该产品属于较高风险的股票型理财产品,近1个月的总回报为-3.19%。
此外,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一款风险适中的偏债混合型理财产品在近1个月内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净值回撤,目前该产品的单位净值和累计单位净值仍然小于1。
理财产品净值回落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在业内专家看来,近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落,是宏观政策、债市走向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经济下行周期,各类资产价格普遍下降,包括理财产品在内的资管产品收益率下降是大势所趋。”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微观层面来看,近期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与债券市场密切相关。
6月中旬,人民银行宣布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常备借贷便利(SLF)和中期借贷便利(MLF)跟随下调。
“政策利率超预期降低以及市场对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的预期升温,导致债券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债券价格下降。”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说。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净值化运作下,银行理财组合主要配置债券等标准化资产,债券资产占比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因此,债市波动也将直接影响理财产品收益表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加快,金融市场的波动、底层资产价格的变化,会非常快速地传导到理财产品净值的变化上,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会成为常态,甚至理财产品可能出现负收益,这都是投资者需要关注和接受的。”董希淼提醒投资者。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特点就是净值会随着市场波动,净值真实且及时地反映了理财产品的投资表现。”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坦言,“中高风险等级类的产品,一般波动性会较大,需要更关注长期表现。”
专家:不会出现大范围“破净”潮
“资金刚刚从存款‘搬家’到理财,就碰上了‘破净’,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本。”看到近期理财市场的波动,不少投资者担心,会不会引发像去年一样较大范围的“破净”潮。
在受访业内专家看来,这一轮理财产品收益的波动与去年两轮的理财产品“破净”潮情况有所不同。
“这轮波动是暂时的。”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随着各类政策利率的下调以及LPR利率的下降,下一步,债券市场还可能继续‘走牛’,因此,理财产品的净值还可能得到较快回升。”
实际上,今年6月以来,出现“破净”的理财产品占比已较去年有大幅下降。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从整体情况来看,截至6月27日,在存续的银行理财公司产品中,破净产品的数量占比仅为2.98%。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破净”产品数量来看,6月“破净”产品数量与5月基本持平,并未有明显提升,相较于去年11月出现的“破净”潮,目前出现净值回撤的理财产品数量已经大幅减少。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业内专家看好今年下半年理财市场发展。
“预计2023年三季度理财规模将明显增长。”廖志明团队认为,“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提升了理财的吸引力,我们预计2023年11月理财规模将达到全年的高点,存在较大的可能性超过30万亿元,或较一季度增长近5万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表示,伴随着机构理财冲量节奏发力和债市走强机会,年中将是拐点,2023年下半年银行理财市场或将迎来修复,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年中水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