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盘活城市资源存量破解“养老难”
看硬件,150项适老化改造抠细节;论服务,三餐20多道菜荤素均衡;探价格,比市场同档机构还低一两千元……顺义潮白河畔,一家由培训疗养机构转型而成的普惠养老院刚刚“上新”,便吸引来不少老人“安家”。谈起入住初体验,老人们“话里话外都挺满意”。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去。随着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与日俱增。结合日前调查与数据来看,尽管本市仅有11.8%的老年人有意入住养老机构,但60岁以上常住人口毕竟已超过400万,仅10.7万的养老床位明显存在巨大缺口。同时,倾向选择养老机构的,往往或是生活无法自理、家中又缺人照顾的“老老人”,或是希望与家人“距离产生美”的潇洒银发族,不管哪一种,需求都相当强烈。能否提供优质舒适且可望可及的养老床位,检验着一座城市解决养老问题的能力,在微观上更关乎老年人能否安享幸福晚年,中年人能否安心打拼事业。
启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在原有建筑结构上进行轻量化、精细化、加固化、适老化改造,使之成为普惠养老床位,正是北京做出的务实探索之一。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若从无到有做增量,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更长的时间成本,还往往面临“难以下脚”的具体问题。而盘活闲置资源就不一样了,既能节省各方面成本,满足大多数人追求的普惠,同时更契合城市更新、减量发展等现实要求。就以上述这家养老院为例,仅仅半年,从前的宾馆便被打造成了拥有200余张床位的普惠养老机构,价位还比市场价低两三成。目前,本市正紧抓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的契机,将首批移交资产的6家培训疗养机构全部转型为养老机构,预计可提供约1300张养老床位,值得期待。
城市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寸土地,包括绿地留白,皆承担着这样那样的功能规划。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城市功能的需求也在改变,有的在弱化,有的需增强,这客观上要求在盘活存量、以备新用下更多功夫。具体到养老服务,就属于一直存在,且越来越被需要的现实功能。由政府部门牵头,多在闲置资源利用中“照顾”养老属性,既包括在空间上的转换腾挪,比如盘活社区边角空间用作老年活动机构;也包括时间上的冷热调剂,比如KTV等休闲娱乐场所推出“闲时价格”;还涵盖人力方面的调配,比如推行“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多多借鉴经验、巧思妙想,打造更多普惠实在的养老服务,将进一步提亮我们所居之城的宜居底色。
社会结构在变,“原居安老”的文化习惯也在变,养老问题恐怕将越来越多依靠社会服务。北京作为首都,同时也是先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从更多角度探索“养老难”的务实解,也是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宝贵参考方案。(杜梨)
标签: